兰州时尚网 收藏兰州时尚网
你现在的位置 > > 首页 >> >> 财经评论 >> 财经时评

粤港澳大湾区AI产业“家底”几何?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9-12-07 03:24:00

  明年核心产业规模将破500亿,1/3受访企业年营业额增速超50%  粤港澳大湾区AI产业“家底”几何?

  手机App上一点预约,来到面前的可能是一辆无人驾驶汽车,这样的畅想正在粤港澳大湾区逐步走进现实。11月28日,全国首支在一线城市落地的自动驾驶出租车队,正式在广州提供试运营服务。

  而就在同一天,备受瞩目的2019粤港澳大湾区院士峰会在东莞召开,超百名院士专家齐聚一堂,纷纷就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头脑风暴。毫无疑问,他们也看到了粤港澳大湾区将是人工智能落地的重要空间载体。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人工智能连续第三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首次提出“智能+”。同样是今年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人工智能”这一关键词被多次提及,并被要求与互联网、大数据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优化发展。

  在全球各国纷纷抢占人工智能产业高地之际,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产业机遇如何?哪些应用最受人工智能企业青睐?政策与营商环境能否匹配企业的快速发展?……针对诸多问题,在广州市社科院、广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促进会等机构支持下,南方日报、南方产业智库联合派出10多名资深记者和研究员,历时半年、走访过百家企业、发放400余份问卷、查阅数十万字资料,最终精心推出此份研究报告,为大湾区人工智能产业建言献策,并对大湾区人工智能未来发展作出前瞻展望。

  出品:南方产业智库

  策划:陈韩晖 卢轶

  统筹:程鹏

  撰文:郜小平

  调研团队:程鹏 郜小平 李劼 叶丹 许隽 严慧芳

  姚翀 许蕾 彭颖 葛政涵 郭小戈 拱千舒

  数据来源:南方产业智库

  本版图表:陈乐

  一问

  AI产业区域发展如何?

  过半城市发布专项政策,到明年产业整体规模占全国超30%

  从香港科学园出发到深圳湾的科技生态园,只需乘坐地铁就可完成整个约40公里的路程,商汤科技香港公司总经理尚海龙早已经是这条线路的常客。他说,商汤走出了一条“香港起步、深圳成长、大湾区科技协同”的路径。

  依托香港先进的科研实力、珠三角强大的产业基础、内地广阔的市场,一个个类似商汤科技的成长故事正在大湾区上演。与此同时,大湾区各城市也在紧紧抓住产业协同的机遇,纷纷推出专项政策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广东AI核心产业规模约占全国1/3

  摊开地图,香港、广州、深圳及周边城市群连成一片,为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提供更大的施展空间。同时,超过180所的高等院校和4所世界排名前100的重点高校,为人工智能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保障。

  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的GDP总量约为10.97万亿元(折合1.64万亿美元),已经超过了同期韩国的GDP总量,世界500强企业数量也达到了20家之多。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计算机、通信、互联网等支撑产业纷纷崛起。

  人工智能正在成为新的增长引擎。根据广东省政府公布的《广东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下称《发展规划》),2017年,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约260亿元,约占全国1/3,带动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等相关产业规模超2000亿元,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及相关产业规模均居全国前列。

  《发展规划》提出,将广州、深圳、珠海确立为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区,以东莞、佛山、惠州三区域为连带;到2025年广东人工智能产业核心规模突破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1.8万亿元;而到2030年整个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要进入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

  而在今年8月,由广东省科协、省教育厅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预计到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有望突破500亿元人民币,占中国人工智能整体产业规模的比重将超过30%。

  随着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产业也在从开放平台向集约集聚发展。

  今年10月,第二批开放创新平台出炉,包括中国平安、科大讯飞、云从科技、欧派分别建设智能金融、视觉智能处理、人机协同、智能设计与制造等平台。而在一年前的10月,包括腾讯、大疆、格力电器、美的获得第一批“广东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开放、共享”是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理念,在粤港澳大湾区,一批人工智能企业纷纷成立开放创新平台,着力提升技术创新研发实力和基础软硬件开放共享服务能力,鼓励团队和中小微企业投身人工智能技术研发。

  与此同时,在工业机器人、民用无人机和智能手机等产品领域实现了全国领跑、世界领先,逐步形成了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能家居、智能农业等一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集群。

  深穗港成领头羊,互补效应渐凸显

  在人工智能热潮下,各大城市也在展开一场人工智能争夺战。截至目前,在大湾区各城市中,如广州、深圳、东莞、珠海、香港等过半城市是以专项规划形式,其他城市也纷纷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一时之间,大湾区内各城市呈现奋勇争先、百舸争流的发展态势。

  其中,深圳、广州、香港等多个城市更是凭借自身良好的商业环境、创新氛围、融资渠道、人才培养等独到优势成为了“领头羊”。广州除制造和研发的基础之外,在人工智能产业方面还有着政策、人才等方面丰厚的资源,集聚了不少的计算机视觉、无人驾驶、智能物流和零售的相关企业。

  深圳则在企业规模、产业基础、资本环境等三方面拥有较大的优势。位居南山的粤海街道,14平方公里范围内,就先后走出了华为、腾讯、大疆等众多国内AI产业头部企业,堪称国内“最强”AI产业街。

  南方产业智库调研数据显示,受访对象中年营业额超过10亿元的企业有63%落户在深圳,其中大疆科技、优必选、碳云智能都已经具备了各自细分领域的国际领先水平,而腾讯、华为、中兴等企业也同样扎根深圳,并且在人工智能产业相关的芯片设计、设备制造、应用平台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地位。

  此外,深圳金融业、物流业等产业的发达也为人工智能应用创新的快速落体产业提供了较好的支撑。在融资投资方面,南方产业智库根据公开资料整理的统计结果显示,2018年全年,深圳人工智能相关的投资总频次达到172次,投资金额总量达87亿元,智能硬件、医疗健康、企业服务等领域的融资最为活跃,良好的融资环境无疑为深圳人工智能初创企业的成长提供了很好的空间。

  调研数据也显示,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中,受访企业对深圳、广州、香港三地未来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前景最为看好,尤其是深圳,得到超过了八成企业的认同,部分受访的初创企业更是表示,深圳在创新技术的产业化落地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并成为了其在创立企业时的首选。

  “公司的快速成长和大湾区发展是分不开的。”在尚海龙眼中,强大的科研实力让香港成为商汤科技的“大脑”;而深圳商汤借助广东良好的产业配套,成为商汤的应用中心。

  云从科技副总裁温浩则建议,大湾区内城市的协同和差异化发展非常重要,例如深圳可聚焦研发,广州侧重软件和算法,东莞、佛山侧重制造。

  二问

  AI企业实力几何?

  企业数量激增,逐步进入规模化阶段

  “小马智行自2017年落户广州以来,已经在粤港澳大湾区建立起一支高质量的人才团队,研发人员超过七成是研究生学历。”在自动驾驶公司小马智行的南沙办公室,负责人张宁如是说。

  毫不夸张地说,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主要体现为人才之争。在调研组走访中不难发现,企业对于AI人才的招聘门槛相对较高,且偏爱双一流院校毕业生,深圳、广州、香港也成为人才需求量最多的城市。

  大手笔投入

  超四成企业研发人员占比过半

  越来越多的资源正投向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近年来也出现了激增:以广州为例,广州社科院的统计数显示,截至2018年底,登记入库的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就达到了339家,而深圳方面,不仅初创企业数量超过200家,还出现了大疆科技、优必选、碳云智能等业界知名的人工智能企业。

  调研数据显示,受访对象中有合共超过57%的企业的年营业额超过了1000万元,其中年营业额过亿元达到了25%,还有13家受访企业的年营业额超过了100亿元,这表明,大湾区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上已经逐步进入规模化阶段。

  不仅如此,就成长速度而言,调研结果显示,超过80%的受访企业年营业额在过去三年中年平均增速都在10%以上,其中有36%的受访企业年营业额平均增速在50%以上,甚至年营业额平均增速超过200%也占到了受访企业的1/10以上,这表明,人工智能产业在大湾区的发展已经驶入了快车道。

  人工智能产业是典型的技术创新驱动型产业,无论是智能硬件、智能网络还是智能应用,技术创新都是推动企业快速成长、产业快速壮大的关键动力。技术的创新首先得益于企业对研发的高度重视。调研数据显示,受访对象中共有超过40%的企业研发人员占比超过了50%,而研发人员占比超过30%的企业更是占到了受访企业的73%。

  不仅如此,调研数据还发现,受访企业不仅在研发人员的配备上十分大方,在薪资方面也颇为优越。研发人员年薪在20万元以上的企业占比达到了48.8%,而有4.9%的企业给研发人员的平均年薪超过50万元,如云从科技、云知声深圳团队、AutoX的研发人员平均收入就在30万—50万元。

  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等最热门

  教育行业拔头筹

  这么多人力物力都集中在哪些领域?总体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已有部分代表企业在基础层和技术层实现了少量突破,但整体来说,更多的成果还是基于应用层实现。

  调研组数据表明,受访企业中在人工智能产业的主营方向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行业应用解决方案、机器学习和语音识别及语义处理,而技术攻关难度最高的设备制造和芯片设计则排名垫底。

  对此,有受访对象直言,选择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切入,一方面是因为市场需求比较旺盛,容易找到目标客户,另一方面则是解决方案的技术研发主要以软件为主,硬件则可以通过第三方产品形成整合,成本效益比更高。而设备制造、芯片设计则需要软硬结合,双管齐下,尤其是硬件层面的自研,前期成本太大,并非一般初创企业所能承受。

  具体到行业领域上,调研组数据显示,主攻教育、零售、交通、政务、制造等领域的企业最多,其中教育行业拔得头筹,其次是零售、交通、政务、制造。它们大多和大湾区传统优势产业紧密挂钩,自然会成为优先突破的对象。

  以制造行业为例,广东的工业机器人全国占比高达22%,而在交通、出行方面,广东汽车产业更是支柱产业之一,加上发达的物流业基础,为人工智能的应用创新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如零售行业,每年双11广东在“剁手”排行榜上夺魁,消费能力之强,足以支撑起零售行业基于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的诸多创新。

  三问

  AI发展机遇何在?

  智能制造最受期待

  安防教育医疗为突破领域

  关联医院公众号,AI导诊推荐专家,线上挂号,到了医院后“刷脸”报到,智能导航带你一路找到就诊科室……这是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就医的一个真实体验。越来越多的场景正借助人工智能等手段,提升用户体验。

  在过去几年中,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在大湾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随着技术创新的难度不断增大、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人工智能产业的商业化也正在逐步进入更加“有的放矢”的精细化运营阶段。下一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哪些领域将最有机会迎来爆发?

  最被看好的是制造业。调研数据显示,受访企业对于未来三年粤港澳大湾区“哪些行业领域的人工智能发展潜力大的预期”中,制造业排名第一,被认为最有可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首先是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在产业链条布局上,不仅大型制造企业如广汽、美的、格兰仕、TCL等都已经大量部署工业机器人和实施生产线智能化改造,也涌现出了华为、腾讯、商汤、云从科技、广州数控、佳都科技、小鹏等一批关键零部件和系统解决方案领域的成熟企业。而粤港澳大湾区相对成熟、发达的制造业基础,也为它们提供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研发和应用最主要的市场,中国香港、澳门也凭借其国际化和基础研究优势有望为广东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技术、资金以及人才方面的支撑。

  其次是智慧城市全面深化,安防、出行将成重点。调研数据显示,安防行业也是未来三年受访企业最看好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会实现重要突破的行业领域之一,排名第三的则是交通,这两者均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安防技术的智能化将为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治安环境,而交通出行的智能化则带来更多效率的提升。

  在黄埔区实地·常春藤社区,没有方向盘、没有后视镜的酷炫无人车,已经每天成为居民出入小区的摆渡车。值得一提的是,不只是实地集团,包括恒大、宝能等纷纷跨界营销、盘活地产附加值。

  再次是智慧医疗、教育备受瞩目,应用创新加速。调研数据显示,在智能制造和智慧城市之外,医疗、教育也将是未来几年中最受企业瞩目的人工智能细分领域。尤其是在医疗方面,作为人工智能最重要的落地场景之一,近年来在大湾区已经实现了不少突破。其中作为医学人工智能“国家队”的腾讯觅影已经解锁食管癌、肺癌、乳腺癌、宫颈癌等多个病种早筛能力;“人工智能+中医体质识别”正从广东走向欧洲;全球第一个眼科“人工智能医生”已在广州“开诊”……在此基础上,则还有智能诊疗、智能影像识别、智能健康管理、智能药物研发等众多领域亟待行业深入挖掘。

  针对教育市场,不少受访企业也表示,得益于粤港澳大湾区强有力的战略引领和政策支撑、海量数据资源和丰富的应用场景,未来几年中,面向教育行业的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将进入井喷期。据了解,截至目前,仅科大讯飞智慧教育就已全面布局广东的广州、深圳、东莞等数十个城市,覆盖粤港澳大湾区超1500所学校。

  鉴于多个行业的深耕机遇,调研组走访了解到,受访企业对于未来三年大湾区的人工智能的前景普遍看好,超过43%的受访对象认为未来三年大湾区人工智能的产业规模将会突破3000亿元,其中还有9%的受访对象认为产业规模有望突破1万亿元大关。

  观察

  最缺行业人才,重应用而轻研究

  尽管基础雄厚、政策给力、机遇空前、前景可观,但粤港澳大湾区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过程中也遭遇不少难题。在调研组走访中,不少企业也对营商环境、人才培养、渠道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不少意见。

  首先是人才缺乏仍是最大难题,培养机制还需完善。调研数据显示,人才不足仍然是目前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企业最为关注的问题。受访企业中87.8%的人都对目前大湾区人工智能的人才培养现状不满意,而人才争夺正是目前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产业竞争的核心所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首席科学家李国杰认为,简单依靠加速培养硕博生,弥补不了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而应该善用逆向思维,通过打造工具链和公共开发平台,大幅度降低人工智能的人才门槛,同时需要校企联动发力。

  其次是基础研究重视程度不够,芯片领域仍是短板。目前,技术创新主要还是集中在应用层,基础层、技术层的投入和产出都仍然有所不足,尤其是在比较“硬核”的芯片设计、技术平台框架、人机交互等基础或核心技术领域,敢于坚持长期投入的企业偏少,行业整体对未来三年这些领域是否能够实现技术层面的国际领先,信心并不十足。

  调研数据还显示,目前仅有8%的受访企业认为未来三年内大湾区的人工智能产业能够在芯片设计产品方面实现国际领先,而软件方面,人机交互的技术突破前景似乎不那么乐观,此外技术平台、框架、语音识别及语义处理等关键性技术方面也被受访对象一致认为较难获得质的突破。

  调研数据同时也显示,超过74%的受访对象认为目前大湾区的人工智能及水平还处于探索和技术积累阶段,尤其是较为高精尖的基础技术领域,真正实现全面突破还需要更多的时间。

  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创新产业研究处的一组数据也从侧面表明了这点,广东人工智能相关单位约有70%专注于应用层,19%专注于技术层,这既是优势也是短板,人工智能原创性理论研究基础相对较弱,行业大多数处于应用层,仅聚焦当前有限的几个领域的突破。

  如东莞智能手机产出量占全球的20%,但应用系统、触控屏等核心技术仍掌握在谷歌、三星等外国企业中。在高端芯片、半导体等领域,以高通、英特尔为代表的美国企业占据了龙头地位。好在,“缺核少芯”的局面也在逐步改善,如华为已经提出了打造物联网操作系统“鸿蒙OS”,芯片领域则有海思。此外,在一些细分领域也在涌现芯片企业,如AI芯片方面有云天励飞,物联网芯片则有汇顶科技。

  假以时日,这些短板也将有望补上。根据《广东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到2030年,人工智能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实现全链条重大突破,总体创新能力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再次是融资渠道不够畅通,初创企业资金缺口不小。由于科技创新实践本身投资大、见效慢的特点,令不少人工智能企业时常遭遇资金紧张的问题。尤其是对于规模较小的初创型企业而言,融资难仍然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调研数据显示,受访企业中有48%没有获得公开融资,主要依靠自有资金进行运作,这其中除了小部分可以依托集团公司或者母公司的资金、人力和渠道支持外,绝大部分还是会因为融资通道不够顺畅而延缓企业或业务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而在已经实现融资的受访企业中,成功完成上市的仅有1%,融资金额突破1亿元以上也仅占到总量的32%。总体来看,融资体量偏小,对于主攻应用创新的企业较为有利,但是对于那些将基础技术或者核心技术作为攻坚目标的初创型人工智能企业而言,则有些远远不够。

  最后是政策落地不及预期,三地要素流动仍存障碍。调研数据显示,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营商环境,大部分受访企业都表示了肯定,满意的占到了65%。而感到不满意的受访企业除了在人才培养和融资帮助方面外,在政策支持、手续简化等方面提出要有一定的改善空间。

  此外,调查显示,多家企业认为,在营商环境上,北京、上海略胜一筹,如优必选就提到,在营商环境上,北京、上海、杭州相比粤港澳大湾区更具优势;其公司员工目前超1000人,近半是研发人员,多从其他地区引进。少数企业则认为苏州相对更具优势,如深圳狗尾草。此外,全国人工智能核心技术职位也主要分布在北京、杭州和上海。


  免责声明: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如认为转载内容已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热门阅读
Copyright © 2012-2024 fashion.gansudx.Net 兰州时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
邮箱:183765533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