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7月11日电 (记者 李亚南)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与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发起并编撰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发展报告》11日正式发布。报告强调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重要性,指出类风湿关节炎规范及达标治疗有待加强。此外,“缺医”问题仍是风湿界目前面临的最大困境。
据介绍,该发展报告由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曾小峰教授和田新平教授执笔,是目前中国类风湿关节炎(RA)领域首份全面展现了RA最新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征、诊治现状,学科资源与发展现状以及对学科未来展望的发展报告。
曾小峰指出:“几十年来我国RA诊疗水平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但由于RA主要呈现患病多、病程长、中重度患者多以及并存疾病多的‘四多’特征,为RA的防治与改善远期预后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仍存在疾病认知度低、诊疗不规范普遍、专业从业人员缺口大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高致残性自身免疫疾病。一般来说,RA患者的关节破坏一旦发生基本不可逆,如不及时治疗,三年致残率达70%。RA不仅累及关节,还可累及关节外组织,如类风湿结节、皮肤黏膜病变、浆膜炎、心血管病变、肺部病变、神经病变、眼部病变和血液系统疾病等。
发展报告指出,RA的预后与病程、关节破坏情况和启动抗风湿药物治疗的时机密切相关。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阻断或延缓关节结构破坏、阻止关节发生畸形与残疾、改善预后的根本措施,可避免或显著减慢多达90%患者的关节损伤进展,从而预防不可逆的残疾的发生,控制RA的最佳“治疗机会窗”为发病后的1年之内。
然而,田新平教授指出,目前我国仍存在风湿免疫病专业知识普及程度低的问题。无论是专业医务工作者,还是公众、患者对RA疾病的认知度都非常低,使RA的早期诊治面临着巨大挑战。迄今为止,我国RA的漏诊和误诊现象仍比较普遍,尤其在基层医疗机构。CREDIT数据显示,我国RA患者从出现症状到确诊的时间间隔平均为2.1年。
“有些RA患者因为对RA规范治疗的重要性认知不足,在诊断时即已错过治疗的最佳时间窗,有些患者一旦症状缓解就自行停药,导致疾病循环往复,逐渐加重最终导致严重的不良预后。因此,有必要全民普及RA的疾病知识,尤其是加大对患者、医务工作者尤其是基层医务人员的宣传力度,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规范治疗、快速达标、严密监测和定期随访”,树立早诊早治、规范治疗的理念。”曾小峰教授表示。
由于RA病情错综复杂,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因而临床上还缺乏特异的治疗措施,目前仍以药物治疗为主,治疗目标为控制疾病症状、减缓疾病进展、阻止骨关节损坏、降低病残率、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但发展报告显示,目前在我国RA常用治疗药物的使用率远低于国际水平,尤其是以托法替布为代表的创新口服小分子靶向药物JAK酶抑制剂的使用率仅为0.7%。不仅如此,药物不规范使用问题也较为突出,如药物使用疗程不足或同一种药物长疗程、大剂量等。
同时,RA的达标治疗也有待贯彻。曾小峰教授解释说:“达标治疗是目前RA临床治疗的核心策略,其要求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在3-6个月内使患者达到病情缓解,并且应密切随访,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但根据2019年12月CREDIT的数据,我国RA患者的达标率仅为28.65%,且近半数患者治疗1年仍未达标。“提示目前绝大多数临床医生和患者尚未形成RA达标治疗理念,在临床实践中亦未贯彻达标治疗的原则。”
田新平教授指出,由于风湿免疫病学科创建时间短,在学科建设方面也较为滞后,学科设置不全、地区间学科发展不平衡,风湿免疫科专科医师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存在较大缺口。
尽管随着2015年“一市一科一中心”学科建设活动的推广,成立独立风湿免疫专科的医院已增至100余家,相关从业人员也增至12189人,但“缺医”问题仍是风湿界目前面临的最大困境。国家卫健委2019年发布的《综合医院风湿免疫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提出,要促进和加强综合医院对风湿免疫学科的建设与管理,以不断提高风湿免疫病的诊治能力和规范化水平。
曾小峰教授表示,希望能以此政策为契机,并借助发展报告对RA防治现状与主要问题的客观认识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制定相应学科发展方略,进一步加速风湿免疫科学科发展和建设,加强风湿免疫科专科培训基地建设,扩充风湿免疫病专科医师队伍。(完)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u5891748", container: "_i630znox87b", async: true });[img]//cpro.baidustatic.com/cpro/ui/cm.js" async="async" defer="def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