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5月1日电题:“背篓”供电人的大山情怀
新华社记者陈地
4月28日,马光富又来了,背着他那磨得发亮的背篓。也许是脚步太过熟悉,刘明财急忙出门迎接,高兴得像是见了久别的亲人。
刘明财的家在四川省华蓥市溪口镇芭茅垭村,这里地处川东丘陵地带,海拔近2000米,是当地海拔最高、最为偏远的村寨,也是最后告别无电历史的角落。自从1997年芭茅垭村点亮第一盏灯开始,马光富便成了芭茅垭村人光明的“守护者”。
马光富是溪口镇供电所一名普通的电力工人,当芭茅垭村通电时,马光富说了一句“我去”,引来领导同事们的一阵赞叹。只是也许他自己都不曾想过,这一声,就是对芭茅垭村人20多年的承诺。
芭茅垭村山高路远,距离溪口镇有12公里,且上山下山只有一条荆棘丛生的羊肠小道,年轻时的马光富来回一趟要7个小时。可偏偏大山里的电路十分脆弱,大风吹倒电线杆、暴雪让电线短路,还有山洪、泥石流,每一次每一户的用电难题都是马光富的当务之急,加上定期抄电表、线路巡查等固定任务,马光富每个月要往村里跑近10次。
下山一趟的确太不容易,特别对于村里老人来说,有时想到镇里买个米面都成了一种奢侈。马光富又一次自告奋勇,他上山时为村民们捎上新鲜蔬菜、肉和必备的生活用品,下山时为村民山下的亲戚带去山药、猕猴桃、蜂蜜等。渐渐地,马光富随身携带的小小电力工具箱换成了巨大的背篓,每次上下山100斤的背篓成了家常便饭。从此,大山里有了一个“背篓”供电人的身影。
日子久了,村民们早就把马光富当成了村里人。一到饭点儿,总会招呼他到家里吃饭。可马光富总是婉拒,从背篓里掏出早已准备好的干粮。他说,村里人条件艰苦,不要轻易浪费他们的粮食。
2006年,镇里组织村民避险搬迁,芭茅垭村人迎来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一户户村民纷纷搬往山下,转眼,106户人只剩下3户,刘明财便是其中之一。马光富想,就算山上还剩一个人,那也是芭茅垭村的村民,他的用电也是我的职责。
2015年9月,当地遭遇特大洪灾,芭茅垭村山体垮塌严重,本就寂静的山里一片漆黑,惊恐之中刘明财向马光富求助。深夜,冒着危险,马光富又爬上了山,为3户村民检修设备,更换线路。
时光飞逝,“小马”早已成了“老马”,今年已51岁的马光富还攀爬在这条他走了20多年的山路上,背着那个大大的背篓。老马背有些佝偻,膝盖还伴有严重的积水,但老马从未想过调换到其他的工作岗位。他说,这是一名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
见到刘明财开心地迎接,老马急忙招呼老人坐下。20多年来,他们已成了亲人。这次来,老马除了为3户村民带些日常的生活用品外,还要对村里的线路做一次彻底的检修,以防即将到来的雨季引发用电安全问题。
下山的路上,记者和老马随行。延绵起伏的山峦上,一根根电杆犹如座座丰碑,见证着这位“背篓”供电人20多年来永不褪色的服务。